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The Innovation 2025 创新生命论坛 第二轮通知
发布时间:2025-04-25 |   作者: 安博体育官网下载app

  生命科学研究范式需要改变吗?如何变?各类组学研究之后,下一轮研究导向有哪些?数学也能助力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法则”之后,生命科学的下一个Dogma会是什么……为促进生命科学领域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AI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025创新生命论坛”(The Innovation Conference on Life 2025)将于2025年4月18-20日在西双版纳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围绕生命科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前沿进展、未来趋势等展开广泛讨论和深度合作;助力更多从0到1思想的涌现。

  在跨学科融合与前沿研究的推动下,生命科学领域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次“2025创新生命论坛”(The Innovation Conference on Life 2025)将于2025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行,汇聚国内外顶尖学者和专家,一同探讨生物递送技术创新与应用、生态保护与高水平发展的协调路径、组织再生与精准医疗的突破性进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与创新治疗、绿色农业与创新食品、多元农业蛋白质供给与技术创新、生物关键性状的解析与新思考等多个前沿议题。本论坛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探索与跨学科的合作,推动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为应对全球健康挑战、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精准医学的跨越式进步提供全新的视野与解决方案。

  本次创新论坛将邀请国际和国内权威专家进行大会报告,报告内容涵盖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前沿科学进展和行业动态,设定讨论方向。聚焦多模态组学数据的整合技术、新算法,以及从基因到ECO动态网络的建模与应用。研究AI在生命系统模块设计、生物计算和人工智能驱动的认知模拟中的潜力。聚焦动植物在极端环境(如深海、极地、模拟火星)中的适应机制,以及这些研究对未来科技和农业的启发。若您对本次论坛的专题感兴趣,可通过会议网站申请口头报告、展示成果、交流见解,并提供摘要。

  随着基因编辑、精准医疗以及生物制药等领域的迅速发展,生物递送技术在全球科研和产业界日益成为焦点。包括基因递送系统、蛋白质递送、mRNA递送、药物递送等新兴技术,生物递送技术的创新正深刻改变着疾病治疗和作物改良的面貌。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受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ECO健康和完整性正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主题将研讨如何协调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组织再生与器官再造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涵盖智能生物制造如3D生物打印器官、仿生材料设计,结合精准医疗手段(如多组学分析、器官芯片模型、AI赋能生物设计等),通过多学科交叉推动损伤修复从“替代治疗”向“功能再生”跨越。

  本专题致力于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精准诊断到疾病机制的分子基础,再到创新的药物干预策略,全方位解析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复杂性。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旨在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紧扣绿色农业与创新食品的发展,聚焦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分享绿色农业种植、生产及产品创制全链条过程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解析多模式种植技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机制,评价不同种植技术对作物品质和产品创制的影响,探讨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聚焦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蛋白质稳定供给需求,探讨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及动物蛋白等新型替代蛋白的技术开发与安全应用。研讨原料资源挖掘、蛋白合成技术创新、替代蛋白营养安全评价与应用,推动农业科学、合成生物学等融合技术创新,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提升蛋白质生产效率与多元供给稳定性,支撑构建环境友好、营养均衡的农业蛋白质供给体系,为推动饲用豆粕替代提供解决方案,应对人口增长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挑战,助力农业绿色转型与粮食系统韧性提升。

  专题简介:关键性状深刻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繁殖和环境适应,解析关键性状的形成和演化适应机制是开展品质创新、精准育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本专题希望能够通过跨学科的交流,探讨新形势下多维度解析生物关键性状的新思路。

  专题简介:解析物种起源和演化过程是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于揭示新物种的形成、入侵及环境适应性演化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照。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极端环境(如深海/渊、极地、高原等)生命的适应策略及演化研究慢慢的受到关注。本专题希望能够通过多学科的交流,分享和探讨新的历史背景下极端环境中物种适应性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专题简介:大流行疾病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健康,解析大流行疾病形成和演化的内在机制,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模拟大流行疾病流行和传播的规律,并前瞻性储备广谱疫苗和药物,是有效应对大流行疾病的重要基础。本专题希望能够通过跨学科的交流,探讨未来智能防控大流行疾病的新思路新举措。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The Innovation Life主编。主要研究内容为渗透胁迫的感应和信号传导;低温胁迫的感应和信号传导;耐盐和耐氧化的机制;RNA介导的DNA甲基化;DNA去甲基化及其调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研经费管理、成果转化、开放获取实践等。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现任复旦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中心组成员、认知障碍亚专科负责人。擅长记忆下降、脑萎缩、走路不稳、各种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功能受损、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帕金森痴呆、快速进展性痴呆等)、脑血管病、帕金森综合征、神经变性病和神经遗传病的诊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人才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教授,中科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骨干。长期从事学习记忆,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脑衰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致力于解析表观遗传调控在脑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现任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福建省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是做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细胞与分子致病机制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届江苏省青年女科学家,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和六大人才高峰等。研究着重于利用人脑类器官开展神经疾病机制及细胞移植治疗研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获得博士,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美国科学院院士Luis Parada实验室做博士后2014年9月加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博导,2023年8月加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外周神经恶性肿瘤癌化驱动的炎症趋化因子生长信号通路(Cell,2013);神经免疫方向(Nature,2020,;Mol Cell,2020);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或迁移障碍引起的中枢神经障碍的机制(Adv Sci,2021,;Nat Commun,2022 )阿尔兹海默症病中小胶质细胞对淀粉样沉淀的吞噬功能(Neuron,202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耶鲁大学博士后、华中学者特聘岗、国际杂志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影响因子3.9)Senior Editor、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湖北省科协创新创业人才工程,华中科技大学中加神经疾病分子生物学联合平台中方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首届学术前沿青年团队负责人,首届学术新人奖获得者。目前研究方向: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防治措施研究。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阿尔兹海默病发病机制、药物靶点及干预策略,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生物标记物检测,铁死亡分子机制及参与脑重大疾病的致病机理。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A类人才,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研究领域:阿尔茨海默病。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是做神经免疫疾病,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机制与发病机理研究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复旦大学卓学人才计划。研究方向:揭示溶酶体规律性变化、阐明溶酶体稳态调控的新机制;筛选增强溶酶体降解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并阐明机制;阐明增强溶酶体降解毒性蛋白聚集体功能进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

  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珠江学者,中国青年科学协会理事。主要是做神经退行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小鼠、猪、猴)、胚胎发育基因修饰、分子机制的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所长助理、认知发育与学习记忆障碍转化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获得者,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认知障碍分会常委,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离子通道与受体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健康分会委员,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理事和重庆医师协会康复分会委员等。致力于认知障碍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重大神经退行性疾病(PD, AD等)的非人灵长类猴模型建立及分子病理机制研究。

  陆军军医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博土生导师。入选国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重庆英才等。曾先后赴法国法兰西公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近年来,着重关注中枢神经系统少突胶质前体细胞“迁移-增殖-分化”的发育过程、调控机制、以及参与病程发生发展的新作用。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主任。国家优青获得者,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团队成员。科学研究方向:线粒体与神经变性病。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研究方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策略。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系常务副主任。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是做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治与科研工作。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与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1)神经发育与神经退行的机制;(2)活细胞染色质成像新技术;(3)活细胞转录可视化新技术。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究员,博士。主要是做大动物模型建立以及研究: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发育疾病大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胚胎发育基因修饰研究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标本馆馆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植物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和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主要是做植物系统学、进化发育生物学和调控基因组学研究。

  云南大学农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云南省杰青项目资助,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023)、云南大学东陆青年学者(2023)、东陆骨干教授(2024)称号,任云南省多年生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云南省作物学会监事会监事。长期从事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与利用、多年生稻遗传育种等专业方面技术研究工作。

  ●灵感汇聚,组稿共创学术新篇:本次会议格外的重视学术成果的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专门在会议期间精心规划了组稿环节。为激发科学家们的创新思维与灵感碰撞,会议特别预留出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在此期间,参会者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生态保护、组织再生与精准医疗等核心主题,分享各自的研究进展、遇到的难题以及独特见解。不同研究方向的思维相互交织,在交流探讨中不断激发出新的灵感火花。会议鼓励科学家们将这些灵感转化为学术稿件投稿至The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Life,组稿内容涵盖实验成果、理论创新、应用探索等多个维度。

  本次论坛将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行。作为中国科学院直属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版纳植物园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植物研究基地,还保存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园区内收集了14,000余种植物,涵盖39个植物专类区,并拥有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生态场景。这里不仅是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殿堂,也是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基地,为本次论坛围绕生物多样性、AI与生物计算、极端环境生命适应策略等议题的研讨提供了理想的学术氛围。

  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的西南部,景洪市是西双版纳州府。到达景洪市区,能采用以下方式前往植物园:

  •出租车:从机场乘坐出租车前往植物园东门,车程大约1小时,费用大约在250-350元之间,具体费用可能会根据路况和车型有所变动。

  会议欢迎各界专家提交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详细征文通知及投稿信息将通过后续邮件通知。

  *如果您希望会议期间增设新的专题,欢迎提交专题申请表:附件1-专题申请/建议表

  在生命科学迅猛发展,不断为人类健康带来曙光的当下,我们精心筹备了这场2025创新生命论坛。它汇聚了行业顶尖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将通过主题演讲、平行论坛等多元形式,深入探讨前沿技术与发展的新趋势。现开启招商,诚邀各界企业作为赞助伙伴、参展商或合作伙伴加入。无论是想要展示最新成果、拓展业务版图,还是提升品牌影响力,这里都将是绝佳的平台。期待携手共进,共创生命科学领域的新辉煌 。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9个国家;已被151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200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2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含39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中科院分区表(1区)等收录。2023年影响因子为33.2,2023年CiteScore为38.3。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返回列表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04-25

  生命科学研究范式需要改变吗?如何变?各类组学研究之后,下一轮研究导向有哪些?数学也能助力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法则”之后,生命科学的下一个Dogma会是什么……为促进生命科学领域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AI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025创新生命论坛”(The Innovation Conference on Life 2025)将于2025年4月18-20日在西双版纳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围绕生命科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前沿进展、未来趋势等展开广泛讨论和深度合作;助力更多从0到1思想的涌现。

  在跨学科融合与前沿研究的推动下,生命科学领域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次“2025创新生命论坛”(The Innovation Conference on Life 2025)将于2025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行,汇聚国内外顶尖学者和专家,一同探讨生物递送技术创新与应用、生态保护与高水平发展的协调路径、组织再生与精准医疗的突破性进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与创新治疗、绿色农业与创新食品、多元农业蛋白质供给与技术创新、生物关键性状的解析与新思考等多个前沿议题。本论坛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探索与跨学科的合作,推动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为应对全球健康挑战、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精准医学的跨越式进步提供全新的视野与解决方案。

  本次创新论坛将邀请国际和国内权威专家进行大会报告,报告内容涵盖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前沿科学进展和行业动态,设定讨论方向。聚焦多模态组学数据的整合技术、新算法,以及从基因到ECO动态网络的建模与应用。研究AI在生命系统模块设计、生物计算和人工智能驱动的认知模拟中的潜力。聚焦动植物在极端环境(如深海、极地、模拟火星)中的适应机制,以及这些研究对未来科技和农业的启发。若您对本次论坛的专题感兴趣,可通过会议网站申请口头报告、展示成果、交流见解,并提供摘要。

  随着基因编辑、精准医疗以及生物制药等领域的迅速发展,生物递送技术在全球科研和产业界日益成为焦点。包括基因递送系统、蛋白质递送、mRNA递送、药物递送等新兴技术,生物递送技术的创新正深刻改变着疾病治疗和作物改良的面貌。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受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ECO健康和完整性正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主题将研讨如何协调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组织再生与器官再造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涵盖智能生物制造如3D生物打印器官、仿生材料设计,结合精准医疗手段(如多组学分析、器官芯片模型、AI赋能生物设计等),通过多学科交叉推动损伤修复从“替代治疗”向“功能再生”跨越。

  本专题致力于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精准诊断到疾病机制的分子基础,再到创新的药物干预策略,全方位解析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复杂性。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旨在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紧扣绿色农业与创新食品的发展,聚焦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分享绿色农业种植、生产及产品创制全链条过程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解析多模式种植技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机制,评价不同种植技术对作物品质和产品创制的影响,探讨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聚焦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蛋白质稳定供给需求,探讨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及动物蛋白等新型替代蛋白的技术开发与安全应用。研讨原料资源挖掘、蛋白合成技术创新、替代蛋白营养安全评价与应用,推动农业科学、合成生物学等融合技术创新,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提升蛋白质生产效率与多元供给稳定性,支撑构建环境友好、营养均衡的农业蛋白质供给体系,为推动饲用豆粕替代提供解决方案,应对人口增长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挑战,助力农业绿色转型与粮食系统韧性提升。

  专题简介:关键性状深刻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繁殖和环境适应,解析关键性状的形成和演化适应机制是开展品质创新、精准育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本专题希望能够通过跨学科的交流,探讨新形势下多维度解析生物关键性状的新思路。

  专题简介:解析物种起源和演化过程是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于揭示新物种的形成、入侵及环境适应性演化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照。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极端环境(如深海/渊、极地、高原等)生命的适应策略及演化研究慢慢的受到关注。本专题希望能够通过多学科的交流,分享和探讨新的历史背景下极端环境中物种适应性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专题简介:大流行疾病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健康,解析大流行疾病形成和演化的内在机制,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模拟大流行疾病流行和传播的规律,并前瞻性储备广谱疫苗和药物,是有效应对大流行疾病的重要基础。本专题希望能够通过跨学科的交流,探讨未来智能防控大流行疾病的新思路新举措。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The Innovation Life主编。主要研究内容为渗透胁迫的感应和信号传导;低温胁迫的感应和信号传导;耐盐和耐氧化的机制;RNA介导的DNA甲基化;DNA去甲基化及其调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研经费管理、成果转化、开放获取实践等。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现任复旦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中心组成员、认知障碍亚专科负责人。擅长记忆下降、脑萎缩、走路不稳、各种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功能受损、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帕金森痴呆、快速进展性痴呆等)、脑血管病、帕金森综合征、神经变性病和神经遗传病的诊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人才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教授,中科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骨干。长期从事学习记忆,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脑衰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致力于解析表观遗传调控在脑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现任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福建省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是做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细胞与分子致病机制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届江苏省青年女科学家,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和六大人才高峰等。研究着重于利用人脑类器官开展神经疾病机制及细胞移植治疗研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获得博士,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美国科学院院士Luis Parada实验室做博士后2014年9月加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博导,2023年8月加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外周神经恶性肿瘤癌化驱动的炎症趋化因子生长信号通路(Cell,2013);神经免疫方向(Nature,2020,;Mol Cell,2020);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或迁移障碍引起的中枢神经障碍的机制(Adv Sci,2021,;Nat Commun,2022 )阿尔兹海默症病中小胶质细胞对淀粉样沉淀的吞噬功能(Neuron,202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耶鲁大学博士后、华中学者特聘岗、国际杂志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影响因子3.9)Senior Editor、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湖北省科协创新创业人才工程,华中科技大学中加神经疾病分子生物学联合平台中方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首届学术前沿青年团队负责人,首届学术新人奖获得者。目前研究方向: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防治措施研究。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阿尔兹海默病发病机制、药物靶点及干预策略,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生物标记物检测,铁死亡分子机制及参与脑重大疾病的致病机理。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A类人才,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研究领域:阿尔茨海默病。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是做神经免疫疾病,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机制与发病机理研究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复旦大学卓学人才计划。研究方向:揭示溶酶体规律性变化、阐明溶酶体稳态调控的新机制;筛选增强溶酶体降解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并阐明机制;阐明增强溶酶体降解毒性蛋白聚集体功能进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

  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珠江学者,中国青年科学协会理事。主要是做神经退行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小鼠、猪、猴)、胚胎发育基因修饰、分子机制的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所长助理、认知发育与学习记忆障碍转化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获得者,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认知障碍分会常委,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离子通道与受体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健康分会委员,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理事和重庆医师协会康复分会委员等。致力于认知障碍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重大神经退行性疾病(PD, AD等)的非人灵长类猴模型建立及分子病理机制研究。

  陆军军医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博土生导师。入选国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重庆英才等。曾先后赴法国法兰西公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近年来,着重关注中枢神经系统少突胶质前体细胞“迁移-增殖-分化”的发育过程、调控机制、以及参与病程发生发展的新作用。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主任。国家优青获得者,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团队成员。科学研究方向:线粒体与神经变性病。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研究方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策略。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系常务副主任。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是做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治与科研工作。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与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1)神经发育与神经退行的机制;(2)活细胞染色质成像新技术;(3)活细胞转录可视化新技术。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究员,博士。主要是做大动物模型建立以及研究: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发育疾病大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胚胎发育基因修饰研究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标本馆馆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植物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和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主要是做植物系统学、进化发育生物学和调控基因组学研究。

  云南大学农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云南省杰青项目资助,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023)、云南大学东陆青年学者(2023)、东陆骨干教授(2024)称号,任云南省多年生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云南省作物学会监事会监事。长期从事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与利用、多年生稻遗传育种等专业方面技术研究工作。

  ●灵感汇聚,组稿共创学术新篇:本次会议格外的重视学术成果的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专门在会议期间精心规划了组稿环节。为激发科学家们的创新思维与灵感碰撞,会议特别预留出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在此期间,参会者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生态保护、组织再生与精准医疗等核心主题,分享各自的研究进展、遇到的难题以及独特见解。不同研究方向的思维相互交织,在交流探讨中不断激发出新的灵感火花。会议鼓励科学家们将这些灵感转化为学术稿件投稿至The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Life,组稿内容涵盖实验成果、理论创新、应用探索等多个维度。

  本次论坛将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行。作为中国科学院直属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版纳植物园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植物研究基地,还保存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园区内收集了14,000余种植物,涵盖39个植物专类区,并拥有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生态场景。这里不仅是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殿堂,也是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基地,为本次论坛围绕生物多样性、AI与生物计算、极端环境生命适应策略等议题的研讨提供了理想的学术氛围。

  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的西南部,景洪市是西双版纳州府。到达景洪市区,能采用以下方式前往植物园:

  •出租车:从机场乘坐出租车前往植物园东门,车程大约1小时,费用大约在250-350元之间,具体费用可能会根据路况和车型有所变动。

  会议欢迎各界专家提交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详细征文通知及投稿信息将通过后续邮件通知。

  *如果您希望会议期间增设新的专题,欢迎提交专题申请表:附件1-专题申请/建议表

  在生命科学迅猛发展,不断为人类健康带来曙光的当下,我们精心筹备了这场2025创新生命论坛。它汇聚了行业顶尖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将通过主题演讲、平行论坛等多元形式,深入探讨前沿技术与发展的新趋势。现开启招商,诚邀各界企业作为赞助伙伴、参展商或合作伙伴加入。无论是想要展示最新成果、拓展业务版图,还是提升品牌影响力,这里都将是绝佳的平台。期待携手共进,共创生命科学领域的新辉煌 。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9个国家;已被151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200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2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含39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中科院分区表(1区)等收录。2023年影响因子为33.2,2023年CiteScore为38.3。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04-25

  生命科学研究范式需要改变吗?如何变?各类组学研究之后,下一轮研究导向有哪些?数学也能助力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法则”之后,生命科学的下一个Dogma会是什么……为促进生命科学领域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AI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025创新生命论坛”(The Innovation Conference on Life 2025)将于2025年4月18-20日在西双版纳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围绕生命科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前沿进展、未来趋势等展开广泛讨论和深度合作;助力更多从0到1思想的涌现。

  在跨学科融合与前沿研究的推动下,生命科学领域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次“2025创新生命论坛”(The Innovation Conference on Life 2025)将于2025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行,汇聚国内外顶尖学者和专家,一同探讨生物递送技术创新与应用、生态保护与高水平发展的协调路径、组织再生与精准医疗的突破性进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与创新治疗、绿色农业与创新食品、多元农业蛋白质供给与技术创新、生物关键性状的解析与新思考等多个前沿议题。本论坛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探索与跨学科的合作,推动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为应对全球健康挑战、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精准医学的跨越式进步提供全新的视野与解决方案。

  本次创新论坛将邀请国际和国内权威专家进行大会报告,报告内容涵盖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前沿科学进展和行业动态,设定讨论方向。聚焦多模态组学数据的整合技术、新算法,以及从基因到ECO动态网络的建模与应用。研究AI在生命系统模块设计、生物计算和人工智能驱动的认知模拟中的潜力。聚焦动植物在极端环境(如深海、极地、模拟火星)中的适应机制,以及这些研究对未来科技和农业的启发。若您对本次论坛的专题感兴趣,可通过会议网站申请口头报告、展示成果、交流见解,并提供摘要。

  随着基因编辑、精准医疗以及生物制药等领域的迅速发展,生物递送技术在全球科研和产业界日益成为焦点。包括基因递送系统、蛋白质递送、mRNA递送、药物递送等新兴技术,生物递送技术的创新正深刻改变着疾病治疗和作物改良的面貌。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受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ECO健康和完整性正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主题将研讨如何协调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组织再生与器官再造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涵盖智能生物制造如3D生物打印器官、仿生材料设计,结合精准医疗手段(如多组学分析、器官芯片模型、AI赋能生物设计等),通过多学科交叉推动损伤修复从“替代治疗”向“功能再生”跨越。

  本专题致力于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精准诊断到疾病机制的分子基础,再到创新的药物干预策略,全方位解析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复杂性。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旨在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紧扣绿色农业与创新食品的发展,聚焦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分享绿色农业种植、生产及产品创制全链条过程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解析多模式种植技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机制,评价不同种植技术对作物品质和产品创制的影响,探讨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聚焦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蛋白质稳定供给需求,探讨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及动物蛋白等新型替代蛋白的技术开发与安全应用。研讨原料资源挖掘、蛋白合成技术创新、替代蛋白营养安全评价与应用,推动农业科学、合成生物学等融合技术创新,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提升蛋白质生产效率与多元供给稳定性,支撑构建环境友好、营养均衡的农业蛋白质供给体系,为推动饲用豆粕替代提供解决方案,应对人口增长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挑战,助力农业绿色转型与粮食系统韧性提升。

  专题简介:关键性状深刻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繁殖和环境适应,解析关键性状的形成和演化适应机制是开展品质创新、精准育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本专题希望能够通过跨学科的交流,探讨新形势下多维度解析生物关键性状的新思路。

  专题简介:解析物种起源和演化过程是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于揭示新物种的形成、入侵及环境适应性演化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照。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极端环境(如深海/渊、极地、高原等)生命的适应策略及演化研究慢慢的受到关注。本专题希望能够通过多学科的交流,分享和探讨新的历史背景下极端环境中物种适应性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专题简介:大流行疾病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健康,解析大流行疾病形成和演化的内在机制,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模拟大流行疾病流行和传播的规律,并前瞻性储备广谱疫苗和药物,是有效应对大流行疾病的重要基础。本专题希望能够通过跨学科的交流,探讨未来智能防控大流行疾病的新思路新举措。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The Innovation Life主编。主要研究内容为渗透胁迫的感应和信号传导;低温胁迫的感应和信号传导;耐盐和耐氧化的机制;RNA介导的DNA甲基化;DNA去甲基化及其调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研经费管理、成果转化、开放获取实践等。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现任复旦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中心组成员、认知障碍亚专科负责人。擅长记忆下降、脑萎缩、走路不稳、各种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功能受损、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帕金森痴呆、快速进展性痴呆等)、脑血管病、帕金森综合征、神经变性病和神经遗传病的诊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人才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教授,中科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骨干。长期从事学习记忆,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脑衰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致力于解析表观遗传调控在脑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现任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福建省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是做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细胞与分子致病机制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届江苏省青年女科学家,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和六大人才高峰等。研究着重于利用人脑类器官开展神经疾病机制及细胞移植治疗研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获得博士,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美国科学院院士Luis Parada实验室做博士后2014年9月加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博导,2023年8月加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外周神经恶性肿瘤癌化驱动的炎症趋化因子生长信号通路(Cell,2013);神经免疫方向(Nature,2020,;Mol Cell,2020);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或迁移障碍引起的中枢神经障碍的机制(Adv Sci,2021,;Nat Commun,2022 )阿尔兹海默症病中小胶质细胞对淀粉样沉淀的吞噬功能(Neuron,202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耶鲁大学博士后、华中学者特聘岗、国际杂志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影响因子3.9)Senior Editor、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湖北省科协创新创业人才工程,华中科技大学中加神经疾病分子生物学联合平台中方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首届学术前沿青年团队负责人,首届学术新人奖获得者。目前研究方向: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防治措施研究。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阿尔兹海默病发病机制、药物靶点及干预策略,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生物标记物检测,铁死亡分子机制及参与脑重大疾病的致病机理。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A类人才,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研究领域:阿尔茨海默病。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是做神经免疫疾病,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机制与发病机理研究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复旦大学卓学人才计划。研究方向:揭示溶酶体规律性变化、阐明溶酶体稳态调控的新机制;筛选增强溶酶体降解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并阐明机制;阐明增强溶酶体降解毒性蛋白聚集体功能进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

  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珠江学者,中国青年科学协会理事。主要是做神经退行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小鼠、猪、猴)、胚胎发育基因修饰、分子机制的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所长助理、认知发育与学习记忆障碍转化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获得者,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认知障碍分会常委,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离子通道与受体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健康分会委员,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理事和重庆医师协会康复分会委员等。致力于认知障碍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重大神经退行性疾病(PD, AD等)的非人灵长类猴模型建立及分子病理机制研究。

  陆军军医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博土生导师。入选国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重庆英才等。曾先后赴法国法兰西公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近年来,着重关注中枢神经系统少突胶质前体细胞“迁移-增殖-分化”的发育过程、调控机制、以及参与病程发生发展的新作用。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主任。国家优青获得者,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团队成员。科学研究方向:线粒体与神经变性病。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研究方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策略。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系常务副主任。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是做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治与科研工作。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与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1)神经发育与神经退行的机制;(2)活细胞染色质成像新技术;(3)活细胞转录可视化新技术。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究员,博士。主要是做大动物模型建立以及研究: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发育疾病大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胚胎发育基因修饰研究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标本馆馆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植物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和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主要是做植物系统学、进化发育生物学和调控基因组学研究。

  云南大学农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云南省杰青项目资助,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023)、云南大学东陆青年学者(2023)、东陆骨干教授(2024)称号,任云南省多年生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云南省作物学会监事会监事。长期从事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与利用、多年生稻遗传育种等专业方面技术研究工作。

  ●灵感汇聚,组稿共创学术新篇:本次会议格外的重视学术成果的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专门在会议期间精心规划了组稿环节。为激发科学家们的创新思维与灵感碰撞,会议特别预留出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在此期间,参会者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生态保护、组织再生与精准医疗等核心主题,分享各自的研究进展、遇到的难题以及独特见解。不同研究方向的思维相互交织,在交流探讨中不断激发出新的灵感火花。会议鼓励科学家们将这些灵感转化为学术稿件投稿至The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Life,组稿内容涵盖实验成果、理论创新、应用探索等多个维度。

  本次论坛将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行。作为中国科学院直属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版纳植物园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植物研究基地,还保存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园区内收集了14,000余种植物,涵盖39个植物专类区,并拥有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生态场景。这里不仅是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殿堂,也是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基地,为本次论坛围绕生物多样性、AI与生物计算、极端环境生命适应策略等议题的研讨提供了理想的学术氛围。

  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的西南部,景洪市是西双版纳州府。到达景洪市区,能采用以下方式前往植物园:

  •出租车:从机场乘坐出租车前往植物园东门,车程大约1小时,费用大约在250-350元之间,具体费用可能会根据路况和车型有所变动。

  会议欢迎各界专家提交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详细征文通知及投稿信息将通过后续邮件通知。

  *如果您希望会议期间增设新的专题,欢迎提交专题申请表:附件1-专题申请/建议表

  在生命科学迅猛发展,不断为人类健康带来曙光的当下,我们精心筹备了这场2025创新生命论坛。它汇聚了行业顶尖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将通过主题演讲、平行论坛等多元形式,深入探讨前沿技术与发展的新趋势。现开启招商,诚邀各界企业作为赞助伙伴、参展商或合作伙伴加入。无论是想要展示最新成果、拓展业务版图,还是提升品牌影响力,这里都将是绝佳的平台。期待携手共进,共创生命科学领域的新辉煌 。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9个国家;已被151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200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2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含39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中科院分区表(1区)等收录。2023年影响因子为33.2,2023年CiteScore为38.3。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